实测教程”新荣耀棋牌究竟能不能开挂”(原来确实是有挂)
6
2025-04-29
4月30日,2025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将开幕。
每年这个时候,大街小巷、黄浦江岸、陆家嘴中心绿地,空气中都是香醇的味道。
咖啡能代表上海吗?似乎不完全能。前段日子,阿大葱油饼在停业3年后,重又开张了。这个从上海弄堂里起步的小餐饮店,曾得到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的帮助和追捧,如今又有翻红迹象,说明上海老百姓还是爱好这口烟火气。
但葱油饼能代表上海吗?好像也不能。这两天,2025上海车展火热举行。开放了专业观众入场通道后,现场更有“生活气息”了。许多年轻人一边好奇地咨询、试乘,一边举着手机拍摄、打卡,也会去展台的休闲区坐坐、喝杯东西。
一位流连越野车展台的背包客说,这种展会,只有上海开得起来。言下之意是,热爱生活的上海人,成就了一个热闹的展会。而近期火热的上海国际花展,也从另一个视角证明了,上海人民就栖息在一座生机盎然、花团锦簇的城市。
上海车展人头攒动。张海峰 摄
没错,上海是复杂的,精彩的,极富张力的。曾经没有人能精准概括它的特质,但每个人又能找到“这很上海”的具象化表达。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杨浦滨江时,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为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5年多来,上海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真正把“人”作为一切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让每个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体验都得到了切实的改善提升。
再回到“什么能代表上海”的问题,答案也就清晰起来了:老年人有依靠,年轻人有机会,创业者有信心,奉献者有荣光,休闲者有欢乐……每一种奋斗都能看得见回报,每一份参与都能听得到回响。
以人为本,居享其适:超大城市的安居答卷
上海给人的印象从来是“摩登”的。但“超大城市”上海的土地面积其实并不“超大”,住房问题,曾经是困扰不少人的隐痛。
解决居住问题的办法之一,是“旧改”。历届上海市政府接力推进,到2022年7月,上海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房屋改造,许多百姓搬离了逼仄简陋的旧屋,圆了“新居梦”。
紧接着,上海开始推进零星旧里、老旧小区、城中村等“两旧一村”改造。这一轮的改造逻辑也很直观,要尽可能覆盖到各个居住困难群体,算大账,算长远账。
上海开始推进零星旧里、老旧小区、城中村等“两旧一村”改造。
常德路695号就属于“零星区域”,几十年来都是每4户人家合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今年3月,53户居民共同迎来人生大日子: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完成了100%的签约率。改造后,原来的小梁薄板房将变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并增加电梯和阳台,而且是独门独户、独用厨卫。
与浦西花大力气改造中心城区不同,浦东走了一条“外围优先”的旧改之路。年初,浦东确定启动的10个城市更新项目,均在外环外,甚至涉及合庆老集镇南社区、航头航南社区等郊环区域。接下去,浦东将迎来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迁移,与此同时,大量土地资源也将腾挪出来,用于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以人为本,上海安居的安居答卷越做越广。
2023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时提出,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全品类保障性租赁住房选择自此在上海应运而生。
武汉小伙王原最近在张江一家机器人企业找到了工作,并住进了距离公司只有2公里的保障性租赁社区“张江纳仕社区雅集”。“地方政府和公司都给了一定补贴,社区楼下的商业也逐渐丰富起来了,社区运营方还会经常组织各种活动。”
张江纳仕社区。
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今年又入住了一批新住户,他们中有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也有毕业不久的应届大学生,都是城市建设一线的重要力量。房间不仅价格实惠,还为他们配备了洗衣机、空调、热水器。社区门口开辟了直达地铁的公交线,并建了卫生服务站。
今年,上海将建设筹措7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实现“十四五”末总量达到60万套(间)的目标,筹措供应“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3万张以上。
市井烟火,人文风雅:上海生活的幸福图鉴
在互联网上,谈到中国最适合居住的城市,上海一定位居前列。经济发达、设施现代、气候环境好,这是标准答案。但真正让2500万老百姓会心一笑的,是那些看似并不起眼的小确幸。
有人说,上海社区食堂的菜好吃。曲阳路街道的一家社区食堂设了老年人专区,高糖、低糖、无糖小菜还被贴心放在不同颜色的盘子里。淮海西路复兴西路转角复8邻里汇,富有老上海味道的社区食堂连住在附近的文化名人也要来打卡。
复8邻里汇社区食堂。
有人说,上海展演丰富。且不论遍地开花的大剧院、美术馆、展览馆,哪怕一个普通的街道,也可能藏着足以获选“长三角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的小书场;哪怕市郊博物馆,也在持续引进热门展陈。甚至不少社区也建起门卫美术馆、车棚美术馆、楼道美术馆。
还有人说,上海街景漂亮。这是显而易见的。截至2024年底,上海累计建成公园973座。“一江一河”滨水岸线更是早已实现全线贯通。百年漕溪公园,围墙全部拆除,走在路上就能赏景。辞书出版社旧址,过去是封闭的单位,现在成了全天候开放的绿地花园。
漕溪公园。
上海,就像一幅生动的素描画:密织的道路两旁,是五花八门的小店、风格各异的市民驿站;是热气腾腾的社区食堂、明亮温馨的托幼“宝宝屋”;是数不胜数的口袋公园、灯火通明的城市书房。
而这幅画的排布与呈现,则离不开城市治理者复杂而精密的统筹计算、科学谋划。
这些年来,上海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目标愿景构建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让公共设施与服务的供给更高效合理。
通过接续实施两轮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建成绿道1322公里,“美丽街区”657个,把精致的城市风貌连点成片。新一轮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将继续完善“一江一河”滨水空间配套设施,并让更多机关、企事业单位附属空间对外开放共享。
尽管已经聚集了全国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家庭照护床位数量均在全国前列,上海仍在继续探索更精细的医疗资源调度方式,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级。目前,全市六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可开展外科小手术。
科技织网,精细绣花:超大城市的治理新范式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留下“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的殷切嘱托。
其实,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城市之间的硬件设施差距越来越小,各地的静态治理能力也越来越强。上海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过程中,不断探索更高水平治理,围绕超大城市的动态治理探索新路。
这一点上,上海有实战能力,也有场景需求。
去年的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开幕首日,徐汇滨江就迎来5万人次客流。垃圾分类清理,公共空间有序进场……最好的治理,恰恰是让人感觉不到治理的痕迹。
目前正在举办的上海车展,以及前段时间刚落幕的上海半程马拉松,也都是“城市的镜子”。前者,折射出一座城市办会办展的专业度和辐射力。后者,考验在国际顶级路跑赛事中,这座城市的交通、人员、物资等方方面面的组织力和行动力。
上海国际花展。海沙尔摄
当下,上海进一步深化商旅文体展联动,持续扩大内需,已不仅关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更是风云变化的国际经贸形势下强信心、稳预期的重要手段。上海要持续办好一系列节展,必须有游刃有余应对超大客流的方案,有兼顾热闹与有序的底气。
回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来,就更需要在动态的治理上做文章了。很难想象整日摩肩接踵的南京西路街区,干净到可以席地而坐吧?通过构建“智慧保洁”应用场景,如今,静安区对保洁作业人员、工作量、点位信息、问题警报等都进行了线上动态分析与监测。
这些年,上海还在全国首创推出“两张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一网通办,致力于让市民和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便利”。越来越多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仅凭一部手机就能办理。
一网统管,则是要通过人的发现和物联网的感知,发现街头巷尾那些细微的变化,快速有效处理问题。
一网统管链接城市各个角落。
基于这张网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上海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研判趋势。去年初秋的台风“康妮”过后,上海锁定了一批严重积水点。今年,进一步深化海绵城市建设,上海将实施18个小区、道路积水点改造,从根源上解决城市排涝难。
我们的城市,离不开大批有治理经验、有问题解决能力的、老百姓身边的“贴心人”——去年那场“人民的城市,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主题展上,社区“小巷总理”的创新治理故事感染了许多人。
这两年,上海多个区的社工队伍还增添了AI赋能。即使是社工“小白”,在AI的帮助下,也能够像“老法师”一样,解决社区里诸多棘手问题。
而党建引领下的“多格合一”,正在推动城市网格管理向融合治理转变,许多跨部门、跨行政边界的治理顽疾,得以攻克。
同时,科技也在城市精细化治理中派上大用场,深入各类生产生活场景,确保城市安全,强化城市韧性。上海消防部门配置的无人机,接警后4分钟内就能飞抵火灾现场;松江小昆山镇的AI智能巡检,能24小时不间断识别渣土车违规;浦东潍坊新村街道的共享单车管理,通过大数据平台调度,一发现单车占道,5分钟内报警推送,60分钟内完成处置。
人们常说,科技改变生活。在上海,也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期待,客观上促进了科技下场。
人人参与,事事协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上海实践
当然,不论是人的治理,还是科技的治理,要想确保城市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正常运转,乃至高效运转,就必须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动性。
上海的人民城市建设,早已明确铺设了方法与路径。
“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在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内的全国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上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
“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截至去年底,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设立的2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已实现上海16个区全覆盖。
“国家让普通百姓参与法律的制定修改,还能被采纳,这是中国人的骄傲!”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的《爱国主义教育法》中,就采纳了长宁虹桥街道虹欣居民区立法信息员郅阿姨的建议。她在《爱国主义教育法(草案)》立法意见讨论会上,郅阿姨提到了第六条第五款“国旗、国徽、国歌和壮美河山”内容,建议把壮美河山单列一条。
更多时候,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在大家的事情商量着办。
闵行区河东小区被南溪路、闵东路、河东路三条市政道路环绕、贯穿,小区道路时常拥堵、乱停车现象严重。区人大代表、区和街道相关部门、居民、物业、养护单位以及周边单位就坐在一起,商讨这些道路怎样管理、改造,经过各方协商的方案终于把“糟心路”变成了“舒心路”。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一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指引。让生活更美好的是城市,让城市更美好的,却是人。过去5年多,杨浦区广泛征集人民建议,许多都已落地实现。区里一支“老杨树宣讲汇”,由一群长期工作生活在杨浦区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银发族组成,他们如今进校区、进园区、进社区、进营区,把人民城市的建设故事讲给各行各业听。
去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给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对他们表示亲切问候:你们结合亲身经历,向市民讲历史,讲党的创新理论,讲新时代上海城市发生的可喜变化,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上海的城市变化是那样显著而可感可知,不光“老杨树”会讲,城市中每个人都会讲。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