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市最新疫情,缙云市最新疫情防控政策】
8
2025-04-21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百谷播种生长的代表节气。民间素有“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应时”的农谚。4月19日下午,30余名小学生和市民步入国家级非遗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传承基地、3A景区上海黄道婆纪念公园,整齐有致的“都市棉田”正等待孩子们播种。
棉田播种
黄道婆纪念馆学术顾问方云博士介绍,继2024年4月清明节央视直播棉田耕种之后,黄道婆纪念公园围绕着“都市棉田”开展了一系列传统文化与非遗公益活动。其中,月球棉种C41与“棉花大熊猫”紫花棉的高光亮相,让这片特殊的“一亩三分地”成为公众游园打卡、学校研学、红色讲解、阳光疗愈、国际交流等诸多方面的载体。
今年谷雨节气,黄道婆纪念公园再续种棉传统,一场名为《棉花的前世今生》科普讲座为活动拉开了序幕。上海辰山植物园高级工程师陈彬博士列举了诸多的棉花生动案例,细述了神奇植物棉花的迁入、种植历史、品类特征及价值贡献等。孩子们在收获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纪念馆手作老师的带领下,动手做出了一朵朵灿若云霞的彩棉手捧花,并在先棉雕像前敬献。
科普讲座
现场,非遗传承人林秀梅带着孩子们体验脚踏三绽纺车,杨美芳奶奶手把手教孩子们在织布机上织布,还在“都市棉田”里复现了《乾隆御题棉花图》的耕种场景。在这里,除了月球棉、海岛棉,他们还种下了上海莺湖棉、上海中棉、崇明红茎墨核、宝山18号、奉节短果枝、紫花棉等上海本土棉种。这些珍贵的棉种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提供。
非遗传承人林秀梅带着孩子们体验脚踏三绽纺车
“今年播种的这些本土棉种来之不易,它们是中国棉花科研机构多年以来存续、培植以及研究的心血凝结。”方云介绍,“棉花自公元二世纪分由陆路与海路传入中国,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木刻本《松江府志》中就记载了:“宋时乡人始传其种于乌泥泾镇(今徐汇区华泾镇)。”清赵翼《陔余丛考》引《琅琊代醉编》中述“松江之有木棉始自元始也。又谓棉花乃番使黄始所传。”黄道婆在家乡广授植棉、纺棉、织棉技术,造就了繁盛的江南棉业经济,被民众奉为“衣被天下”的先棉。
本土棉种
来自高安路一小华展校区的李煜莀告诉记者,能自己亲手播种、参与管理并期待秋日的收获,是非常酷且了不起的经历。来自华泾小学的刘芃雅和杨桃去年就参与了纪念公园“小小棉朵朵”讲解员的培训,从此对先棉文化传播热情高涨。
学生们敬献先棉
“通过此次播种,旨在让青少年了解本土棉种所蕴含的不仅是生物基因,更存蓄了优秀的文化基因,是上海城市历史演进的各个阶段的见证,也是中国农业、纺织、科技的腾飞与可持续发展的缩影。”在方云看来,“提升对中国本土棉种的认知与保护,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问题,而是关乎生物多样性、文化传承和生态可持续性的重要议题,需通过‘政策+科技+市场+文化’多维度联动,让这些承载千年智慧的种子继续生根发芽。”
她说,对于身处AI时代的青少年来说,通过身体力行的棉田耕种、科普观察、非遗技艺等环节来见证“地上云朵”的成长奇迹,并继承棉花那抹生命的韧性与持续创新的科学精神,极为必要与紧迫。
学生们集体合影
此次“谷雨播种正当时,与棉相约续传统”由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民政府主办,黄道婆纪念公园承办。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