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测教程”点点四川长牌怎么开挂”(原来确实是有挂)
8
2025-04-18
东方网通讯员姚君、记者刘轶琳4月16日报道:随着CT筛查的普及,早期肺癌的检出率大幅提高,肺结节定位技术成为早期肺癌精准切除手术的必要环节且关键性技术。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外科主持工作)成兴华,从临床热点和患者痛点入手,研发出“沉浸式数字化智能肺癌介入导航器”,可让患者在无痛情况下实现精准肺结节定位,既优化了手术流程,提升了手术质量,更显著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
热点痛点出发,先进技术寻到出路
目前,临床大量依赖基于CT辅助的“经皮肺结节穿刺”技术,作为肺结节手术的定位方式。这项技术高度依赖影像设备,需要反复CT扫描,患者不得不在意识清醒下进行穿刺,全程疼痛,还要承受额外辐射,更可能增加患者定位后等待手术时的风险,发生出血、气胸等情况。因此,看似非常细节的环节,却让患者苦不堪言。基于这一临床热点和患者痛点,成兴华主任开始思考是否有技术能摆脱现有定位方法,让患者无痛、安全的情况下,完成这一环节?
寻找能替代CT实现肺结节可视化穿刺的技术,是关键。2017年底,成兴华带领团队,经过反复思考、理论研究,最终确定“混合现实联合数字孪生技术”的解决方法。他带领团队在合作伙伴的支持下,明确了技术研发方案,申请了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支持,完成“原型机”的研发,“沉浸式数字化智能肺癌介入导航器”破冰而出。
梦想照进现实,潜心研发落地临床
在成兴华主任的带领下,研发团队紧密协作,实现了半年内原型机的10次改版,并由创新快速通道申请了8项国家发明专利(1年内获批5项)。期间,团队基于原型机完成了动物实验,验证了混合现实技术辅助肺部穿刺定位的可行性。在这些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团队先后得到上海市科委、市卫健委、申康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项目支持和政策扶持,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临研中心的推动下,实现了超过380万元的专利转化。
在潜心研发的不懈努力后,该项技术目前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造福患者。当前,它的运用可贯穿肺结节手术的全周期,被用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
术前,医生在门诊时可用它来为患者讲解病情,通过直观的三维立体图像,患者能够明明白白地知道肺结节的位置、大小等细节信息,让医患沟通更为顺畅。术中运用是这项技术的关键所在,医生可以用它来为患者做更为精准的穿刺定位,且可直接在患者全麻后进行,让患者毫无痛感,且降低并发症风险。通过对照研究表明,穿刺操作时间下降35%,患者辐射剂量下降35%,穿刺精准度提高40%。术后,它可运用在患者的远程康复随访等环节。
源于临床,造福患者。这项从临床需求和患者痛点“孵化”而来的先进技术,还有着非常广阔的研发和运用空间,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它能为更多患者带来安全、无痛、优质的就医体验!这才是医学科技创新的真正意义所在。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